第八百章 国宴全席(2 / 3)

加入书签

不过在赵信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弄那些礼仪,甚至这些礼仪是针对官员的,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才能够参加到这个典礼之中,这跟赵信的理念不一样。

赵信崇尚的是后世的那种氛围,领导者走入到民间,不说完全在一线,却需要到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不在如封建王朝这样,躲在深宫之中,只能够依靠手下的掌握外面的情况。

不说因为人云亦云的失真问题,也不说失去了掌控力的隐瞒问题,单纯一个生活经历,就没有办法的,有时候,明明正确的事情的,却因为理念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无法理解,就如同,天下大旱,饥民遍地,饿死无数,皇帝却说,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的弱智问题。

赵信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可是王朝不可能一直都由他来掌控,以后皇帝,也必须要深入民间,甚至要在民间长大,这就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那么就从最开始就确定下来,而不是后面慢慢的来改。

这一次的登基大典,是在沈阳禁宫面前的广场上面举行,沈阳禁宫,实际上是参考了故宫,因为赵信不愿意铺张,只是采用了三大殿这样的中轴线,而没有全盘照抄故宫的999间房间,可是午门外的广场,却是学的相当到位,而且更加的庞大,作为整个王朝,大型活动还有的阅兵使用。

这个无关乎布局,只是一个基础理念,赵信比起韩琦等人多的,就是超过了这个时代千年的理念,这个理念一旦落地成为事实的时候,效果是惊人的。

时间慢慢的过去,赵信已经尽可能的拖延了,可是离别的时候终于到了,在陪了苗妃他们半个月的时间之后,终于回去了。

距离登基大典越来越近,赵信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了,甚至说,还有一些彩排的工作,这些都需要赵信亲自来参加,虽然说,在这一次的登基大典之中,也就只有北宋这么一个外宾,可是本国的国民还在啊。

为什么称帝,是因为,在定海军的地盘,扩大的一定程度的时候,特别是内部的,外来的人口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必须要称帝,才能够凝聚民心。

别说什么民主和党派,这个时代,整个世界,都没有民主的血统,真的要在这一片土地上面搞民主的话,只会搞出一团糟糕,反倒是成为野心家肥沃的土壤,让各方面一团糟。

整个登基大典,就在广场上面露天的举行的,除了内部核心区域,有高官和观礼,外部的广场区域,大概可以容纳30万民众。

30万,对于沈阳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的,可能在各个区域挑选,每一个区域只有一部分人作为代表来参加,要知道,哪怕这个广场足够的庞大,基于安全上面的考虑的,也不可能全部容纳,更别说还容纳不下,一千多万的人口,全部都挤在广场上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还是挑选出来代表比较好一点。

在登基大典之前,整个中央大街,还有这个午门广场,全部都封闭了,哪怕赵信的实力很强,并不惧怕行刺之类的,可是超过30万人聚集,一旦出现一点的问题,出现踩踏,那可是大事。

在后世,关于民主,都是有些负面的东西的,两党派之间掣肘,这本身就是一种内耗,发展国家最好的手段,那是一个强权的独裁者,只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独裁者的意志,在出色的时候,是可以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可是当他昏聩或者走错路的前提下,反倒是会把国家带到沟里。

现在对于整个定海军来说,没有比赵信最合适的,赵信的魄力,赵信的眼光,最少在几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之中,可以推动,定海军快速的发展,等到高速发展减缓了在考虑未来的路,现在,还是他独裁的好。

赵信的离开,又一次的让苗妃泪流满面,哪怕是早就知道了,可是离别的感觉,总不是那么的舒服的,看着梨花带雨的苗妃和福康,赵信也是心中凄苦,有心留下来,可是另外一种坚持,还是让他毫不犹豫的离开。

现在,整个定海军,正在关键的时间,最多5年,定海军就可以步入正轨,如果有一些机缘巧合的话,统一也不在话下,到时候,才是真正团聚,而不是现在这样才半个多月的时间。

登基大典,绝对称得上一个皇朝,最为重要的东西,一个大国,只有皇帝或者王朝更迭的时候,才会有登基大典,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历经一千多年,早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说,整个登基大典的礼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