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钢铁和水泥(3 / 3)

加入书签

氧气吹顶已经投入使用了,虽然转炉的开发,还没有比较高的稳定性,可是一些先进经验的使用,让200吨级大平炉投入使用。

有了氧气吹顶,一般一炉钢铁从原来的4到5个小时,减少到了100分钟左右,别小看这么一点点的减少,这代表着这个大平炉的效率提升了2倍以上。

按照24小时工作制度,抛开一些必要损耗和消耗,一天可以完成13炉,这也就意味着,200吨的大平炉,一天可以完成,2600吨的产量,单纯这个,一个平炉一年就可以产钢90万吨左右,相当于原来定海军庞大的钢铁厂的一半以上。

实际上,不能这么算,定海军还没有达到规划化和精准化的控制,虽然单纯燃烧和冶炼的时间,被控制在100分钟以内,甚至快一点的,80分钟就差不多了,可是前期准备,冶炼,还有其中一些必然的消耗,让总的时间在150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一天可以完成9-10炉,抛开一些必须要保养维护的时间,再减少三分之一,一天产钢1300吨左右,一年下来,差不多就是50万吨。

不过东北制约的,就是原材料,21世纪的东北,拥有着一个大型的钢铁集团,抚顺钢铁集团,这是全国范围之中,都数得着的大型钢铁厂,可是抚顺,距离沈阳太近了的,定海军还没有准备好,跟辽国硬碰硬,拿下辽国的东京的念头,所以个东北的中心,是后世丝毫都没有什么名气的绥化。。

除了抚顺,东北的物产实际上相当的丰富,煤炭特别的多,光是一些数得着的矿山就很多,在确定了煤矿矿山,再确定铁矿矿山的时候,就有些问题了,除了抚顺,其他的铁矿赵信知道的不多。

不过仔细的派出了大量的人员,进行的地毯式的搜查了之后,终于在绥化的周围,找到了铁矿。

实际上,后世黑龙江的铁矿,分布在哈尔滨的附近,伊春和阿城这边,甚至诞生了几个年产在2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集团。

现在定海军的钢铁产量,在定海军本身缩小,开启了济州岛和琉球的钢铁集团之后,产量不减反增,达到了500万吨之多。

一座200吨级别大型炼钢炉,就可以达到50万吨的产量,这还是保守产量,如果满负荷运转,甚至可以达到75万吨,甚至更多,这些已经够了。

整个工程量相对的降低,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在上升,阿城附近,一共会兴建3座50万吨冶炼厂,分别对应三个大规模的矿产,相互之间的距离在150公里以内,算是一个钢铁联合体,这会是定海军在东北最主要的钢铁基地。

在使用了热武器之后,钢铁的作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规模的上升,各种后勤物资,装备,武器等等,都需要钢铁,放在建设上面,需求就更大了,哪怕是把石灰,水泥和砖头的运输量都给减少,可是钢铁一直占据着定海军向东北运输物资的三分之一以上,阿城这边的钢铁厂的投产,让这个运力大规模的减弱下来,可以腾出空间,运输其他更加重要的东西,这对于定海军在东北的局面来说,是也一个巨大促进。

未来东北作为定海军在陆地上面的核心,会拥有700万以上的产能,只不过这个产能,不会固定到一个铁矿。

东北的特点,就是分散,可能在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的区域之中,以一连串小的钢铁厂,年产50到70万吨不等,可是更加集中和优良的环境,会让他们的成本相当的低。

找到了合适的铁矿的位置,就耗费了不短的时间,之后,大规模的建设,一些带有着更高科技含量的高炉,接连的被运到了东北,并且通过了艰难的路上运输,最终运送到了阿城附近,然后第一个设计年产50万吨的钢铁厂,在庆历七年7月份开工兴建。

这是一个很大的钢铁厂,又是一个很小的,大是跟丁海军的钢铁厂相比,跟定海军相对狭小的位置,反而有那么大的钢铁厂比起来,是小了,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甚至是质量上面,又是很大的。

定海军从第一个钢铁高炉竖起来,到现在,有4年的时间了,在4年之中,有了赵信这样高瞻远瞩的领导者,有了牛大力这样天才的冶炼专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定海军技术革新的进展之下,冶炼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推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