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可惜(2 / 7)

加入书签

就连孙莹和赵静都收到了好几封。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而听着姜鹿溪用她那清清如水的声音将这首词给背诵出来,程行只觉得一阵清爽,像是一阵清风从江面拂过一般。

纸上,是一段娟秀的小字。

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程行尤为喜欢。

“嗯。”姜鹿溪认真听完后点了点头。

“嗯,这首词我也很喜欢,你背的也很好。”程行道。

但对于他们而言,不讲,无声,才是遗憾。

当然,许多都以失败告终。

正所谓从文人诗词文章里辨其性格,从姜夔的诗词文章里,就能知道他是一个清新隽永的人,或者是用清空高洁来形容更加贴切,而姜鹿溪显然也是这样的人。

因为姜夔本身就是一个深谙音律之人,《扬州慢》这个词牌名,又是姜夔首创,因此这首词也极富声韵之美,读起来如清水滴石,朗朗上口,再加上姜鹿溪的声音又带了些清冷,如甘冽的清泉一样,听着自然是好听极了。

可能是因为还有几天就放假了,然后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

她个子不高,看上去有些腼腆,走到了程行的桌子前后,她额头上带着些细密汗水的向着旁边正在写字的姜鹿溪问道:“你,你好,请问,这是程行的座位吗?”

许多学生都趁着最后的这几天,把心里那些隐藏着不敢说出来的话,通过递交书信的方式,将心里所说的话对对方讲出来。

对于许多人而言,认识姜白石的人或许不多,因为他没有辛弃疾,苏轼那么有名,这不是姜白石的文学作品比不上前二位,而是姜白石的文章,只有到了高中时,才会出现,而在2011年,在一些偏远贫穷的地区,没有读过高中,只是初中甚至小学就辍学的人太多了。

此时的姜鹿溪,便将这首词给背诵了起来。

程行回来后,便想把桌子上的书收拾起来,

程行眺望了一会儿,然后便向左边的姜鹿溪望了过去。

姜鹿溪将这首词背完后看着程行一直在盯着她看,便道:“我很喜欢姜夔这首词的最后两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