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个老祖宗 第15节(1 / 5)

加入书签

舆论的力量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当周围所有人都在说着同样的话,时间一久,哪怕原本认定了的事情也会被动摇的。

还有人说,清廷的科举制度是完全沿用了大明的那一套,衙门官职品阶等等,也都差不多。那岂不是说,清廷其实对大明相当得认可?

又有人指出了一个事实,当年率领大军杀入京城,推翻大明王朝的人……是闯王李自成啊!

人心开始动摇,怀疑的种子落地生根,何时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然,这是其他人的想法,程大少爷完全没想那么多。

为了利益最大化,康熙帝派了不少人手从各个角度宣传此事。

一方面,官府官学等朝廷机构配合默契,将一位求贤若渴的圣上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民间也有人在刻意迎合,意指但凡有才华者,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哪怕是前明遗民,亦能受到朝廷重用。

这些消息对于很多汉人学子而言,无异于惊雷炸响。

在早些时候,多数人都是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怕很多人心里明白,大明王朝真的没那么好,甚至可以说是黑暗无比。可饶是如此……

我堂堂汉家江山,岂容蛮夷鞑子坐享其成?

他从懵圈中回过神来,连着说了二三十个“不可能”,但其实他心里很清楚,朝廷再怎么胡来,也不至于在这种事情上出现纰漏。

尤其是……

全家只剩下了他一个独苗苗,自幼寄人篱下艰难度日,一朝考中了举人,虽会试落榜却被主考官看中,亲自举荐去参加博学宏词科,成为了名扬天下的五十鸿儒之一。

程大少爷打听得非常详细,还自虐似的,听人说了一遍又一遍。等回去以后,他就病了。

病得很重,大夫说他郁结于心。

但如果,蛮夷鞑子也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呢?

五十鸿儒之中,有那明朝高官显贵的后代,甚至还在考场之中严重违规,换成大明朝,搞不好就是当场人头落地,可放在惜才的康熙帝面前,却被破格录取了。

还有毫无背景可言的布衣书生,放在明朝初期,倒是真有不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例子。可在明朝中后期,官场黑暗贪官横行,还指望能出现像这样一步登天的情况?就算偶有寒门子弟出仕,要么跟那些官僚同流合污,要么就被打压至死。

五十鸿儒却是可以直接面圣阐述自身想法的。

路谦:……并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