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遗址(3 / 4)

加入书签

我让葫芦和建国帮忙,在此间山洞测算了一下步数,选取了正中间一条,让葫芦和建国分别在左右大致分出四面差不多均等的地带,而中间这带就是九数之中的无限缺口。

“八张九驰”再被分割成的均等地带上,以左右向前数,第八数交汇则为“缺数”的组合方式,这样的组合数就有两条了,一条在左起倒数第二数,右起也是倒数第二数,三条以线做点,再在线上同样分化成九点,再通过一番易数转换,得到一条交错的三条线,以此类推,再用上“九趋近十”和“回首八方”基本就可以推出具体棺位或者缺口的位置所在。不过我此时省略了很多繁琐的步骤,奏不奏效可就不好说了。只可惜我还没理解书中的内容。

在山洞里跑来跑去,葫芦和建国埋怨起来,葫芦说我这是要干嘛,怎么定这么多的点位置出来?建国肯定也问我情况。

我指指东面一个巴掌大的突起的地方让葫芦摆个石块上去,葫芦依法用一个漂亮的萤石放了上去,我这才开口说道:“葫芦,你那点葬点位叫‘活阙’,建国站的点葬点位叫‘死冥’,而我站的点葬点位叫‘天斗’,而北面那点葬点位叫‘囚龙’,接着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依次点葬点位分别为‘秋水’、‘火炼’、‘望穿、‘透止’。”

葫芦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急上心头开口问道:“默默,你到底要整哪样?摆兵布阵还是咋个说?”

葫芦哆嗦一下骂道:“我操,又见鬼了,你们听听,好像是有人在凄惨地嚎叫,还有打铁的声音,厮杀的声音!”

葫芦这么一说,果然有轻微的响声。我扭着脖子打量着整个山洞,根本就分辨不出来那混合的声音从何处传来。

我们三人聚在一起,手心冒汗,留意着身边的动静,生怕蹿出像河童一样的异类来。

就在我仔细辨认声音时,那声音一晃耳却没了,四下又恢复了原来的寂静。我提起羊皮灯笼再一照,前面出现了方格的亮纹,我一细瞧,原来是羊皮灯笼上的血管字迹照射出去的影像。

说来也奇怪,只要火光的角度不同,照出去的东西就都不一样,我一分辨羊皮灯笼的古文字是按照《盗鬼经卷》里的“九行令止”分布。

建国盯着我看,在等我回话,接着也纳闷开问:“默默,都忙活半天了,你到底要整哪样,起码让我跟葫芦心里有个底嘛!”

我说这个是《盗鬼经卷》里的“九行令止”排位顺序,作用就是找出生门,透气之地。这是在无法找准方向的时候才用上的,能不能管用我也仅仅是暂且一试。想在古代,一方“薨宇地官”可全凭这一法则再地下墓穴中定位找生门的。

说到这里,葫芦和建国才举目再次环顾整个山洞,发现布满了草藤的山洞已经没有路可走,接着建国问我找到出口没有,可别说又要往回折返。

我说道:“我这是试试水,看看管不管用,这个么,呵呵……”葫芦插上话说道:“看你的神情就知道你那破书子没啥用的,竟讲虚的。

何为“九行令止”?“九行”为阴阳交汇之数,九九演算为八十一相,八十为双数,剩余一则为阴,不同的排列组合有不同的变数。“令止”是角度的行步位置方圆,八十一相中偶数在《盗鬼经卷》里称为“单步”,而奇数称为“三相缘”,单步和三相缘交汇之数就能形成一个类似于八卦的生门计算图解,既然是生门也就是该下步子的地方。

八十一相,相相变卦,挂易之数,汇合之理,比《伏羲十六则》稍显复杂。天干地支却又各为其主。东、南、西、北四相,四相再演则为八相,分别为东、南、西、北加上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共八相,八相各再衍生出十相,一共就八十相,而第八十一相在“八”数和“九”数之间,无限接近于“十”数,八面可成一隅框架,而十面基本就是圆,这段数字在“九”数和“十”数之间,无限接近“九”数和“十”数,在《盗鬼经卷》里称这段数字为“缺数”。

这段数字概率学问如果用科学计数法则根本就无法计算,况且“南派薨宇地官”用这“缺数”是计算墓穴位置的,用得精确的话,可以精准地把墓道口的位置都定出来。

南派的薨宇地官在盗墓定穴拜月用的就是这一跨数中的“缺数”,《盗鬼经卷》有云:四相双易,八卦一隅九方阔,十面埋伏方圆地窄摛仗,趠距,测眸短,简随弇璺画行,九令一行,一步升十阔,半履围山囿河,弹弦虚略八张九弛,九趋近十,计步转,回首八方,汇眼泉,虚影胔棺可定……”

这段引述大致用南派薨宇地官的暗语和方位顺序寻找地下脉络的方法可找到生门和出口。不过我还是不得要领,其中的暗语,比如“地窄”、“囿河”、“画行”、“短”、“眼泉”等等几乎都是暗语,我理解起来很是困难。加上八十一数最后那“缺数”换算非我所能成就,理解得自然不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差就大了。不过,大概的意思我还是明白了一些,如果盗鬼经卷里所述真实,只要要有墨斗就可推敲出地下十步以内的是否埋藏有特殊的尸骸或者是否有同期缺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