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 第20节(1 / 5)

加入书签

大道之妙,就妙在“谷”之虚中而得一;“盈”之妙,就妙在得一而盈满不绝。谷得其一,则可与大道同体,与宇宙核心沟通,得到源源不断的真一之炁。如此,则谷神不死;谷神既不死,则一必充盈,玄牝之门必开,天地之根永固。故曰“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者,凡天下飞植动潜,青黄碧绿,有情无情,或善或恶,或邪或正,或丑或美,或巨或细,或柔或刚,或大或小,一切有形有色者,皆谓之“万物”。

万物得一以生,是说不但谷得一气而能充盈,即使天下万类万物,若不得此一的精华物质,也不能成活生长,也便没有其生命价值。凡天下富有生命活力的一切物体生命,都是道一之炁的作用力。飞禽没有一气不能在空中自由飞翔;汽车、飞机无气,油不能燃烧,机器便不能开动;稻麦蔬菜是人类的养命食物,在天地灵气的贯注下,才能发育成熟,为人体生命提供能源。这些植物牺牲了自己的小生命,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人类,它们承天之惠,聚地之灵,集众微命精一之气,成就人类之大命,无私地奉献了自己。

在万物万象中,有雨露风雷可变其形气,或寒暑昼夜而化其性情;有耐炎暑者,有傲霜雪者;有出秀竞芳者,有喷香吐麝者;有形壳变化者,有卵湿而生者……物物各具其性,种种各有生生之理,皆是生于一而成于一。生于一者,一机之出;成于一者,一机之入。万物生生不息,千变万化,都不是有心而自成,皆是得一炁之妙用。故曰“万物得一以生。”

“性体”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先天之性,生于天地之先,浩劫常存,不坏不灭,虚无自然,清静无为。后天之性体,生于天地开辟之后,或感气而成,或示应而化。有受形、受色、受识之性体;有魂之阳性,有魄之阴性;有积功修证、精气妙化之性体;有血食之性,有英烈之性,等等。性体又有阴阳、正邪之分。凡感阴气之正而成者,为阴性体;凡感阳气之正而成者,为阳性体。邪性者,乃感驳杂之气而成;正性者,皆感中和之炁而成。英烈之性,乃古今大忠大孝之人,英灵不散,积而成性。

天有天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人人具有佛性,个个天赋道根。天赋人一个圆陀陀、光灼灼的真性灵光,可惜皆被人的七情六欲“层层包裹,日日损耗”,故不能长生久视。若能修心养性,不损伤原灵,使本性保持圆通,即可恢复本来面目,返本归源,得圣成真。能知人之性,才能理解人。能知物之性,才会利用物。人和物都是一理,这就是率性。

古人所谓之“鬼神”,实则是阴阳二气物质能量的生克变化而已。《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变化不测之谓神”。比如雷电风雨之所为,冰雹霜雪之所作,无非是阴阳二气之聚散辟阖之机,阴阳升降屈伸之理,皆是得其一之妙。至今难被人类理解的自然界许多“神乎其神”的现象,其灵其神,其玄其妙,并非世人所言之“封建迷信”,也不是人杜撰出来的虚无,皆是得大道“真一”之炁的变化显现,都是物质能量演变的物理现象,是实实在在的客体变化规律。

神性即天理,未有天地即有此理,既有天地之后,此理贯通天地万物之中。未有人身即有此性,既有此身之后,此灵性主宰着人身这个小天地。性禀天理,存乎人身谓之“理性良知”,具足一切圆满功德。行之外曰“理性良能”,具足一切庄严慈悲,故曰“率性之谓道”。

修道者能抱元守一,即为率性之理,即可明白“神得一以灵”,即是超脱生死的原由。释迦以见性而成佛,老子以见性而成道,孔子以率性而成圣,皆是以明心见性、存心养性、修心炼性,而达到归一、守一、得一之目的。道家以离中之真阴为性,以坎中之真阳为命,坎离相合,变为乾天之一,归根复命,复命合天,此即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达圣境。

在万物万象中,植物花树得天地精一之气,故能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种子孕化的幼苗,一定和母体相同,这是因其所得一气中所含的基本遗传基因元素所决定的,即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人之修道,犹如改良品种,使种子在任何季节气候中,都能适应生长,稳定于暴风雨中而不倒,度过重重难关而不迷,以最好的状态去吸取天一之光炁,开道花,结圣胎,得佛果,也就是使自己原来那颗残缺不全的轮回种子,改变成为“圣胎”、“道果”、“舍利子”。如此,这颗种子坚刚不坏,也不再萌芽,这就是脱离因果,永保独立“人”格,此即长生久视之道,也是不生不灭之涅盘。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此“贞”字,河上公以“正”置之。贞与正,其义相同。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是说候王处万民万物之上,若得于一,天下就会贞静。“一”即是正心。“贞”者事之主干。“为天下贞”,是说应该成为天下万民之榜样。“一”就是大德。

圣域者,即无极之天,此天纯于理,而不杂于气,故为理性天。太极以前,气具于理,太极之后,理具于气。理者气之主,气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气不生,理气非物象不显。理、气、象、数乃道心、人心、血心之由来。愚人执相,贤人通气,圣人明理。故儒曰“穷神知化”,道曰“谷神不死”,佛曰“正法眼藏,涅盘妙心”。言虽不一,其一相通。

修道者应在森罗万象之象天中体悟理天之内涵,在喜怒哀乐一气的收放中,体悟理天之中和一气,如此则身在尘而不染尘,心天一理流行,自然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离半步到理天。

【谷得一以盈,】

“谷得一以盈”,“谷”即虚空之意。有天地之谷,有山川之谷,有人物之谷等。不但神得一而灵,万物之谷不得其一,其气亦不能盈,其质性也不能成。空谷者,即“虚其中,存其神”之意,即蓄存真一之炁之谓。“谷”者,并非专指山谷或谷物而言,它是泛指大道虚中的体性。人有人之谷,人之谷即心性,心地虚空才能容物,才能与道合真。

物有物之谷,万物皆有心,稻谷无其虚谷之心,便不能吸取阳光空气;莲藕若无空虚之孔,便不能在污泥浊水中吸聚营养;天若没有虚空之谷,阴阳消长之机便不能运化;地若无其虚空之谷,便不能承载万物;山川若无此谷,吐故纳新之气机不能充盈;百流若无此谷,便不能流畅汇入江海;树木森林若无此谷,便不能茁壮成长;动物飞禽若无此谷,便不能栖身养命;人若无此谷,性命之根便不能固存。是故天以此谷而盈虚消长,地以此谷升降阴阳,人以此谷凝聚神气,物以此谷复命归根,山以此谷发泄地藏,大海以此谷容纳万流,植物以此谷摄取天地之精华而养育群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