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狙杀敌首 激战大林寺(1 / 6)

加入书签

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山村,只有十来户人家,整个村子掩映在葱翠的树木之中,恰如孟浩然的诗句中描绘的那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幽静而美丽。他们都是以打猎、采药、采茶等为生计的穷苦人家,他们把打来的野物、采到的茶叶和草药一部分卖到山上的酒店、饭店或有钱人家,剩余的就必须下山拿到九江街上去卖,然后换上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再背上山来。冬天大部分时间庐山都被大雪封盖,一般都呆在家里。不过有时还可以打打猎,因为有些野物要出来觅食,他们就在雪地里下套、设夹子、挖陷阱、布网等来捕捉。冬天一般不下山,如果遇到急事,也要穿上草鞋,拄着手杖,也只能从唯一的下山路径好汉坡下山。

他们的房子都是用麻石条砌成的,屋顶是用树皮、茅草搭建的,虽然屋子显得寒酸,但很管用,冬暖夏凉,尤其重要的是可以抵御像老虎、豺狼、野猪等猛兽的侵袭。每家都用石头垒了一个院子,院子外面就是路。院子中建有茅坑、柴棚等。厨房里有一个大缸,院子里用青石板筑了一个水池,他们把竹子劈成两半,直接把后面山上的泉水引到家里来。泉水清澈甘甜,夏天清凉,但还有点刺骨,冬天温暖,却还冒着热气呢。

一行人的到来让小村的人既惊讶又忙乱,家家户户忙碌开了。尤其他们听说肖雄他们是打鬼子的[***],还为了救两个姑娘死了21个弟兄时,更是不知如何来感谢他们。于是,烧水的,洗菜的,淘米做饭的一下子就忙开了,

大家都聚集在那个带路的姑娘家里。姑娘叫李彩珍,另外那个叫刘淑慧。李彩珍的父亲是这个小村的村长,叫李祖泉。彩珍哭着把发生的这场劫难告诉了父亲。李祖泉铁青着脸,抚摸着爱女的头发,一声不吭。彩珍趴在父亲父亲腿上不停的抽泣着,她的母亲去世早,他是父亲一手带大的。彩珍的两个哥哥明华和耀华愤怒地全身颤抖着,牙齿咬得咯吱咯吱响。

“明华,耀华,先去各家把金疮药拿来,赶快给恩人们上药。”李祖泉回过神来,赶紧招呼道。俩兄弟跺跺脚,赶紧去各家拿药去了。

再说肖雄他们跟着那位带路的姑娘往山上爬去。他觉得越爬越高,路越来越难走,脚步也越来越沉重。借着微弱的星光,他见自己的队员们一个个气喘吁吁,已经累得也快走不动了。最后,他们终于爬上了山顶,肖雄找到一块树木稀疏而地势还比较平坦的地方,一屁股坐在一块的大石头上,不停的喘息着。

过了一会儿,肖雄让张山清点一下人数。张山清点完毕,带着哭腔向他报告:“报告司令!全队原有36人,现有15人,牺牲21人,受伤13人。另外还有两个姑娘。报告完毕”。

听罢,肖雄强忍着了泪水不让它流下,说道:“大家先包扎好伤口,免得感染,休息一会儿就出发。”

说完,肖雄陷入了深深的失去战友的痛苦之中。他把这段时间的行动仔细地梳理了一遍:好不容易从桃花尖把二十多个战友召集起来,一路上他们爆炸松门山,横渡鄱阳湖,杀敌郑家埠,除恶谷帘泉,那是多么骄傲和壮烈的事情啊,而且没有一个弟兄伤亡。哪曾想都快要到家了,却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他脑子里总是想着最后时刻的那几个战士,他们引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景时常浮现在脑海中。面对死亡,他们死得是那么壮烈,那么豪迈,那么英勇无畏啊。他们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他悄悄地擦干眼泪,看着大家都在看着自己,他站了起来大声地对大家说道:

李祖泉也连忙站起身,先给每个人倒上刚泡的云雾茶,然后就叫还在哽咽着的彩珍拿出自己配制的金疮药来。他打来一大盆开水,先倒上几把草药,用竹筷搅开来。不一会了,满盆水就变得黄黄的了。他再拿出纱布,将草药过滤出来,然后开始给伤员们清洗伤口。

院子里,村里的男人们也忙开了,捣药的捣药,泡水的泡水。不消多久,十几个伤员都包扎完毕,大家这才清闲下来。各家都端出自家做的饭菜,开始坐下吃饭了。

肖雄不停地感谢李村长,李祖泉连忙放下饭碗站了起来,说道

“弟兄们,别难过,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更何况那些死去的弟兄他们没有给自己丢脸,没有给我们丢脸,更没有给祖宗们丢脸。他们是英雄好汉,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我们要为他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大家都得给我记住:今后,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多杀鬼子和汉歼,为牺牲的弟兄们报仇,就是死也要像一个英雄一样死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记住了吗?”

“记住了!”大家擦干了泪水,挺起了胸膛,齐声答道。

“出发!”

大家在姑娘们的带领下,沿着猎人、采药人和采茶人踩出来的隐约可见的留在树丛中的痕迹艰难的跋涉者。他们翻过了五老峰,专挑不易被人发现的人迹罕至的地方行走,路上不时遇见闪着绿光的狼,还听见老虎的吼叫声。一路上,尽管小心谨慎,还有张山和姑娘们在前面探路,但还不时要走冤枉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直到第二天傍晚时分,才来到了离庐山牯岭街不太远的但比较偏僻的两个姑娘的家里。

大家老远就看见几条猎狗轻轻地叫着,摇着尾巴迎了上来。它们见到两位姑娘特别亲热,用头在她俩身上不停地蹭着,还用舌头舔着她俩的手。其中一只皮毛黑亮得像黒缎子似的猎狗和一只漂亮的黄色猎狗,分别衔着那个带路姑娘的竹篓子跑在人群前面,向村里奔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