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政事(2 / 3)

加入书签

原本以为武元庆的事情已经过去,但是朝堂上的风‘浪’显然才刚刚开了头。

大唐的权利部‘门’分工的非常明确细致,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各有各的职权,其中中书省的权力又是最大,可以直接统领六部。大唐太宗皇帝未登基之前担任的便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之后太宗登基之后,为避讳尚书令一职便一直空缺,由左右尚书仆‘射’代为统领,上官仪便是其中左尚书仆‘射’,而刘仁轨为右尚书仆‘射’,二人总管六部。裴炎则是中书省中书令,高季辅为‘门’下省‘侍’中。在大唐,政局开明,算得上是三权分立,中书省与皇帝讨论法案然后负责起草诏令,皇帝需要做的只是批阅中书省的奏章,加盖御印,而‘门’下省则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诏令,如果有漏‘洞’或者不合理之处,进行封存驳回,中书省通过的诏令才可以传达到尚书省,进行执行。

皇帝对于各个部‘门’所下达的命令也只有同意或者反对的权利,宰相出旨,只需要皇帝表示同意,中书省‘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执行机构,而且皇帝的权利也有很大的约束,如果皇帝抛开中书省单独下达政令,‘门’下省会直接驳回,如果没有‘门’下省的审批,尚书省也没有任何执行的权利,三个机构互相牵制。在加上负责掌邦国经籍以及各种祭祀祝版的秘书省秘书监的宰相许敬宗,五人便是大唐权利最高的五位宰相,而御史台则游离余各个权利机构之外,是大唐监察机构,把握在文宗晋太炎手中,拥有风闻奏事弹劾百官的权利,尤其是掌握在晋太炎这个脾气火爆的文宗手里,更是让百官畏之如猛虎,不敢有丝毫僭越。

三省之间,尚书省最为庞大,也是实权最集中的地方,甚至五品官员以下的调动可以由吏部与左右仆‘射’商议后决定。五品官员以下的调动不会对朝廷大局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如果擅自调动的话还容易招来御史台的弹劾,但是最近一批六品七品,甚至不太起眼但是非常关键的官员被进行了一些调整。

大唐皇宫,宣政殿左右便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殿前三‘门’并列,左右横贯的宫墙与宣政‘门’形成了宽阔的庭院,这便是中书‘门’下二省的官署。

“武怀运是你的兄长,你不会怪罪于朕吧”

武后听说之后面‘色’一变急忙跪倒“陛下,臣妾哪里敢怪罪于您”

“那你这是何意”高宗想到过武后或许会一些小脾气,或许也会为他的哥哥求情,但是没想到武后居然会要求严惩。

“陛下,武怀运是我堂兄,仗着应国公的权势横行乡里,妾身已经‘私’下告诫过他好几次,但是依然不知悔改。我大唐以律例治天下,怀运身为皇亲国戚知法犯法理应罪加一等,妾身哪里敢要求赦免。上官大人为人正直,绝对不会用一些莫须有的事情的来糊‘弄’陛下,陛下只是罢官没有治罪已经是有违国法,臣妾哪里还敢有怪罪之念,但是陛下切不可因为我的缘故而包庇武怀运,导致在百官心中失去公正与威严的形象,让我大唐律形同虚设,这才是臣妾最大的罪过”

高宗听到武后坦诚的一番话心中非常宽慰,扶起了武后“朕有你这样的贤后,真是我大唐之福啊,武怀运之事到此为止吧,让他做一个安乐的富贵翁倒也不失为一件坏事”

这一日上官仪一路来到了宣政殿,进入了中书省的署中。

“朕好奇的是,原本的朝堂风平‘浪’静,虽然偶有争执,也只是不大不小的风‘波’,但是自从季先生入长安,朝堂上的气氛似乎有些诡异了起来让朕安全看不明白,而且还要弹劾武元庆这样的当朝大员,这会不会与季先生有关”高宗有些担忧,季伶在朝野都有极高的声望,而且昭文一系的官员都多曾受过他的关照,甚至是他的学生,如果想要干预朝堂,几位文宗绝对有这个力量。

“陛下您多虑了,季伶季大先生论威望,执教昭文书院,为士林领袖,学生遍布朝野,论地位官至一品位列三师尊崇无比,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参与朝堂之争”武后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季先生参与朝堂之争,他为什么呢?几位文宗一生清廉,世之高标,极为爱惜羽翼,为我大唐道德之师,不说他们没有理由参与朝堂之事,就算真的参与了,他们可以获得什么?即便他们在朝堂之争中赢得了一些利益,他们的地位声望已经达到了极限,无法在提升,如果输了,还会影响一生的清名,所以几位文宗除了晋先生,其余几位都在书院中不过问朝堂之事”

高宗点了点头“不错,你说的确实是这样。不说现在朕是这个皇帝,即便太子继位,几位文宗的地位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不止这样,文宗好名,越是临老越是小心,想要保证自己用一生维护的气节不丢,陛下担心季先生干政,有些多虑了”

“是啊,是朕多虑了”听到武后的解‘惑’高宗哈哈大笑“何况季先生的身体也撑不了多久了,御医来报,现在季先生已经快要油尽灯枯了,即便朝堂上洪水滔天,这一切又与他何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