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藏书楼,观史(3 / 3)

加入书签

韩通文影响当中似乎是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说道汉朝史书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只有史记,史记的锋芒掩盖了其他一系列,但殊不知这些类似东观汉记的史书其实记载的更加详细。《太史公书》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怎么会只有这一些,单说汉朝就不止。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只是记载了这些真正的帝王将相或者闻名一世之人,身份低微?抱歉,你进不了史记的门槛,而太史公自序位于七十列传,显然太史公自己也自视甚高。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意思是周公死后五百年才有了孔子,而孔子死后五百年谁能继承他的圣名呢?只有我敢自比孔夫子的,遍观汉族历史似乎除了太史公也没谁了。不敢妄自臧否太史公能与否伯夷老子之流相提并论,单说这份周公第一,孔子第二,老子第三的自信,简直没谁了

但绝顶之人有如过江之鲫,真正需要记载的又何止这一些,通史家风影响着后代史学家,但通史家风之下也忽略了很多值得记载的东西,所以史记在韩通文看来也有一些局限性。但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

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文史不分家,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韩通文自然不知道吴青河在吹捧他,此刻的他正站在藏前,精致的三层阁楼,不止建造的优雅,环境更好,在书院中算是最清净的地方。两面都是山崖,是最天然的壁障,阁楼前是一道高墙,书院最宝贵的地方当属藏书阁,因为这是一个书院存在的基础,

有书才有传承,各种战乱之间尤其是五胡乱华,记载着千年文化的书籍是在惨遭流失,而这仅剩的这些自然需要严加保护。

韩通文进入藏前,有一名老者看守着大门,老者的眼扫过韩通文,一身青崖学子装扮。

“小子面生的很那,那个班级的”老者声音并不苍老

“新生,黄级丁班韩通文”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a href="http://m.bixiabook.com" target="_blank">http://m.bixiabook.com</a>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先生是谁”

“吴青河先生和宋仁先生”

“进取吧,记住藏的书不准私自外带,违者逐出青崖书院你可知道?”

“知道”韩通文倒也知道规矩,青崖书院堪称惩罚最重的便是偷带藏书阁的书离开。

韩通文进入藏,藏其实并不大,只有寥寥几排书架,与前世动辄上百万的图书馆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但即便是这些也堪称是国之瑰宝书架四周分散着很多桌椅,这个时候因为都在上课,所以藏人很少,韩通文走进书架,一排排书架编着有很多号,以朝代为顺序。其实真正的书籍很少,一大半是前人或者今人的注解,韩通文随手翻开一本,东观汉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