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开宴(2 / 3)

加入书签

一大帮子人,见了县令全都得跪,只有他,拱手自称“学生”即可。心中免不了一些傲骄。

秀才都已如此,难怪这古人至死都考。

“宁探花免礼,你中探花,为我杭州城增色不少。”钱义更是客气。

在今人看来,他这么客气是因为宁采臣入狱一事。

其实不是。这文人之间讲究个“君子”。宁采臣不是他弄入狱的,把他放出,又令商家赔了二百两纹银,已是圆了读书人的身份。

古人考试和坐监差不多,几曰出来,头重脚轻,身体虚得很,所以才会留待公布榜单,这才回家。

一为拜访同年,二也为休养身体。

秋风看似舒爽,却已带上寒意。染上了便会得病,更不必说这体虚腹饥之时了。

不过要没有这原宁采臣,也不会有他的现在。

取得秀才资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通过严格的童生入学考试,从低到高,步步艰辛。县试、府试、院试,一步步考上来,哪一步不是满腹心酸。全部合格了,才能当上生员,也就是秀才。

对于这件事,宁采臣是不能抓住不放的,否则就不是“君子”了。这是文人们的潜规则,如果他还想在这文人圈子里混下去,就必须遵守。文人最忌的便是独夫。

而且这事再追究也无可追究,毕竟这是牢子捕快私下所为,再追究也就只有县令“渎职”之责。这就过了。也搬不倒一个县令。反倒是细究这珠子来历,倒是麻烦事。

那么县令为什么要这么给一个秀才面子呢?

原宁采臣也是了得,仿佛是因为知道这县试、府试得了名次,也没有授田似的,把那全副精力全都花在了最后一试上,得了这(小)探花。

如果是现在的宁采臣,连合格都不能。让他起草个法律合同也还凑和,可写这古文,他实在不是那块材料。

不过他也不算占了原宁采臣的便宜,因为他是在原宁采臣死后才魂穿的。要知道这功名福利可是奖励给个人的,是没有什么世袭枉顾的说法。

如果不是他及时穿来,原宁采臣的成缋只会做废,由下递补。

宁母不仅毫无所得,更会失了唯一的儿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武侠仙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