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视的东西(3 / 3)

加入书签

一个合格的官员,单纯读书,那是绝对不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游历和长见识这也是必不可少,看起来温润的读书过程,需要的全部是钱。,

要么出身殷实之家,并且是读书的苗子,否则的话,能够出头的基本上是是天赋聪明,命运比较好,在年幼的时候,遇到名师,或者是有别的方面的际遇,这样才能够度过最艰难的管卡,可是这样的人,在整个科举的人员之中,又有多少。

更何况,有了师傅,或者是母族这边的靠山之后,他们真的算是贫寒学子么?

纵观整个历史上,能够以贫寒之身,直接的考过科举,成功做官的,有几个人。

以小地主和富裕之家,甚至是传承的世家走出来的这些官员,这些人掌控的朝政,他们或许有一些真的心性不错,比如韩琦富弼这样的,他们愿意为老百姓来谋福利,可是真正的切实的介入到老百姓的生活的,又有几个人。

北宋目前,差不多有8000万的人口,算下来壮年劳力的数字,在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000万以上,三抽一,应该是可以抽调600万。

可是实际上,北宋官府的执行能力,还有辐射的范围,远没有达到全部,估摸着差不多能够完成二分之一,也就是说,300万已经是极限了。

包括韩琦在内的众多北宋高官们,他们做出这个布置,更多的是处于目的上面,而不是考虑到底层的民众,在他们看来,这些蚁民,给他们一口饭吃就不错了,去定海军还能够赚到钱,有什么问题。

他们丝毫都没有意识到,这一件事情,对于这些民众的巨大的吸引力,

这种提升,对工人的好处,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发这么多的钱,这种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件事情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那些深入到老百姓生活,多是一些深入到老百姓之中,了解一下民间疾苦,可是这个了解,只是一个浮光掠影上面的了解,只能够算的上,不是完全不知世事的书呆子,可是这跟真正的民间疾苦比起来,那几乎差的太远了。

要真的了解民间疾苦,需要真正的以老百姓的习惯来生活,这样的日子,那就不是试着苦了,那是真的苦,包括最为了解民情的韩琦等人,不会想到,别说是后来100多贯,就算是之前的40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已经有了致命的吸引力了,这种吸引力,直接造成了之后的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绝大部分的官员,不说是锦衣玉食了,就算是完全贫苦出身的都没有几个。

自古寒门出娇子,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少么,出现一个,就跟过年的,或者难得的那样,当然要好好宣传了,可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真正的,完全的从寒门的出现娇子有多少个,不说完全没有,可是也是少之又少。

哪怕类似北宋这样开明的王朝,对于科举,对于文人比较重视的,培养一个文人,哪怕是启蒙的读书识字,都需要很多的钱的。

笔墨纸砚,所有跟文人有关系的东西,包括是各种的书籍,价格都相当的高,不说考科举,哪怕是童子试,也需要买到四书五经大学之类的,这些已经相当经典儒家典籍,价格比起普通的书要便宜不少,可是也相当的昂贵。

这些本身就断绝了贫苦家庭升迁之路,或许,在童子试,还可以的用抄书的方法解决,到了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需要学习的书籍越来越多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普通的农家,又怎么的支撑的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