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3 / 3)

加入书签

只要辽国不崩溃,在趁着最后的几乎,阴元昊一把,未必能够把元昊一棍子打死,西夏就会更弱。

削弱的西夏,才是最佳的选择,这是熟知宋史赵信最确定的一点,如果王韶的灭夏之战,发生的时间不是在神宗,而是在仁宗年间,对于北宋而言,简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财务不再恶化,有足够的时间,调整结构,而不是如同神宗那样,用最激进的方法,获得金钱。

定海军的建设,那是未来,那是长期的,可能在三五年,甚至是十来年之中,才能够起到效果,通过一个强大,带来巨大变革的城市,从根本上改变北宋,可是在辽西之战之中的浑水摸鱼,让这一战偏离原来的轨迹,向着北宋的方向上转移,这才是应该做到的。

赵信在确定的地点之后,自言自语,并且比划着跟韩琦解释,韩琦好几次都欲言又止,一直到赵信讲了一个段落之后,看到赵信的兴奋度有些下降,这才说道:“殿下,有个问题我想问问,为什么我们要帮助辽国,不是应该帮助西夏么?”

减少体积,减少重量,不但可以让同样的人员,运送更多的粮食上来,差不多就是10倍,可是总共的消耗,却没有变,甚至稍稍减少,这样的话,平均每石粮草的消耗,就不是三四倍,而是三四分之一,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说实话,在中国军事的体系之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后勤,保障后勤和偷袭后勤,很早就是军队必不可少的一个主修课的,多少战争因为偷袭后勤和保护后勤线而决定战局。

可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到后勤和物流的好处,只是从简单的表象上面,看到了一些东西,有河道或者是运河的地方,后勤保障就好做很多。

船的运输量大,使用的人员少,还可以24小时前进,这样的效率就比一般的陆路运输要高的多。

中国太大了,大部分爆发战争的地方,都没有河道,或者交通不发达,这就成为了后勤的巨大压力。

在主流的眼光之中,战争是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够发起的,战争时候,消耗会可怕的增加,最可怕的就是粮食。

本身边塞地区,粮食就贵,每运送一斤的粮食,要消耗五六斤,甚至更多的粮食,不要小看这个,当边塞的军队超过20万的时候,每天的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王朝,都是在连年的战争之中被压垮的。

北宋也是如此,跟辽国在河北的对持,跟西夏在陇西这边的争斗,直接让北宋的政局进入到了泥潭之中,越来越高的军费,把一个占据了世界经济八九成的可怕的国度给拖垮,这也算是整个封建王朝少见。

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可以运用到军队的后勤之中,并且提升军队的效率,也就是穿越者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才能够有这样的提升。

现在考虑这些有些早,辽西之战是必须要考虑的,这种压缩饼干和炒面之类,味道就不是怎么好,那个时候,辽国肯定不会想那么多在断粮几乎要崩溃的时候,这成为他救命的稻草,他们考虑的是救命,而不是味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