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货币白银化之下的大明(2 / 5)

加入书签

于是乎他开始走出巡抚衙门,开始到各个地方实际进行了解,他在做官的同时,在江南也进行了大面积的学术传播活动,提倡知行合一的他,绝不是只坐在衙门里办公,而是会根据实际的需求去了解当下的变化。

从南京一路走到松江府,他听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松江府的现任知府是王以旗,正德六年进士,他向王守仁禀报,“自正德十六年朝廷在江南地区改良税法,由农田改为桑田的现象便屡有发生。朝廷如今要重新更新鱼鳞图册,但却没有当初的人力支持,眼下已经是加急在做了。”

王守仁在江南这么些年,他是了解这个情况的,“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说法真是要改改了。本官此次遍访诸县,就是要将这些都了解清楚,以便向皇上禀报。”

无商不富是不假,但是无农也不稳啊,江南这块地都种桑、不种粮,平日里还好,但就怕有个万一。

总而言之,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隆庆开关后的百年间,大明就像一个白银黑洞,吞噬着世界各地涌入的白银。

而忽然充足的货币供应,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亦非常明显。

首先就是商品经济的快速繁荣,

因为进入市场的货币多了,拥有大量货币的人,或者说叫富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展再投资的经济活动。

等到繁荣期过去以后,过量的货币供应就会导致银价下跌,物价上涨。

说起来朱厚照在江南地区的经济改革是最为‘激进’的。

首先是路引制取消,因为商业社会要求物资、人员、资本的快速流通,慢下来都是成本。

其次是赋税制改革,

因为取消路引,官方不再掌握人员的流动,自然就没办法再收取人头税。

王守仁所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话说回来,正德二十年的朝廷要求更新鱼鳞图册,他治下的南直隶几府大多都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山东快,一个是刘健的功劳,但在客观上,那是因为山东的经济形态变动不大,土地交易规模有限。

但王守仁完不成,也不是他没功劳,而是因为江南的土地变更的太多了。

从春天到夏天,一直没动静的情况下,王守仁也着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