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官阶、军阶、爵位(3 / 3)

加入书签

但以后就算是刘易登基为帝,其身下之子,也不会有封王的可能,只准立一个太子。这样,也是为了更好的避免将来兄弟为了争夺皇位而同室操弋的不良事件出现。

爵位不管是文官或是武将都有可能获得,但全凭功劳。这样,也就解决了那些立功太多,不知如何赏赐的文武百官一种恩赐。

制定好各个文官武将品阶军阶及官职军职、爵位之后,时间已经又过了一月多,快进入冬季了。这个时候,朝廷的文武百官,及数百万新汉军都已经汇聚在洛阳。

刘易一看,得了,就快到十月了,不如就将正式改国号立国的日子,定在和后世一样的日子,都是十月一日算了。

不过,暂时皇帝还是少帝,刘易只是以太傅的名义,主持这样的一个盛大立国仪式。这个,经过众臣的商议,认为少帝退位给刘易登基的话,还要有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传统的仪式虽然很古老了,但是却不可废,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名义上的合理合法化,刘易必须要遵从的。起码,得要学当年秦皇泰山封禅,要到泰山去祭天啊。而现在,数百万大军集中在洛阳,逗留太久的话,消耗太大,得要尽快举行改国号立国的仪式,宣布朝廷各文武百官的任命封赐,然后让这数百万的新汉军散去,展开后期的工作或安排。(未完待续。)

军阶从新兵到统帅,

分别为新兵、士兵、精兵、屯官、营官、部将、少将、中将、上将等等。

每一个级别的军阶,对应着某一个级别的文官品阶,领取朝廷同样的奉禄,地位相等。而在军中,每一个军阶亦对应他们所处于的军中的地位。如营官便是营将,部将就等同于师将等等。只不过,有了军阶之后,每军当中的同阶的军将,就可以根据情况,随意调动到另外的军中同级的岗位上。

在任命大汉各省各地的文官时候,刘易倒也容易,但是,要给军中的一众军将策封将军给他们定阶的时候,就觉得有点抓头了。丫的,没有电脑啊,新汉军全军数百万人,要给每一个军将士兵定军阶,还真的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不要说一般的将士了,就是给一众猛将策封将军也让刘易头痛。

因为如今的大汉,可以说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每一军,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根据军功来策封,那么就很难衡量了,到底要封谁谁为什么的将军,这个就得要有一个说法了。要不然,军中的军将不服,那也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刘易跟众臣商议过后,决定不管太多了。就按自己的意思来,不要过于依据功劳来策封诸位将军。因为如果要依功劳来策封的话,那恐怕要将整个大汉都赏赐给他们都不会够。

所以,刘易决定,干脆就按照后世的那般,给他们来一个十大元师,十大将军的封号。这是给他们最高荣誉的称号奖励,地位位于军阶当中的上将之上。如此,就可以安抚住二十员于新汉朝有大功的大将。下面的,那就好办了。

另外,刘易考虑了很久,决定还是在文官品阶及军中军阶之外,再设立一个爵位。

当然,在大汉的基本国法当中先有规定,这个爵位,只是一个荣誉赐号,没有实质性的权力,不会有封地。但是,爵位可以额外每月领取一定的朝廷奉禄,等于是额外的赏赐。官阶与军阶不会有世袭,但是爵位却可以世袭三代,但是每一代降一级继承。分为: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这里,大汉基本国法也明确规定,为免祸起萧墙,避免不必要的祸根,爵位称号,不再设王爵。最高只有如镇国公等等的称号,不会有镇国王或者如陈留王这样的封号。当然,保留献帝陈留王的称号,以及,少帝退位之后的弘农王的称号。这也是对大汉先朝的致敬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