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不同的感受(3 / 4)

加入书签

刘易抚心自问,换了自己,在那样的“大同”社会之下,人人都暴发出热情。自己怕也不会例外。可是,当这一口热情过后呢?人就会产生一些不应该有的情绪。

哪些呢?比如,现在的新汉朝,初初给百姓的政策是。因为地广人稀的问题,只要有能力耕种的百姓,都可以尽可能的向朝廷官府申请领取更多的田地耕作。这个时候。肯定就会出现一些人耕作得多,一些人耕作得少的问题了。初初。百姓们对刘易感恩,对朝廷归心。他们从一无所有,到有了自己的田地,人人迸发出劳动热情,所有的人,无怨无悔,一心想为新汉朝尽多一份心力,能耕种十亩田地,我非要再努力一点,耕种更多一些。这些,都是人之常态。

但是,再下去呢?一年两年之后呢。这些百姓是否还会有这样的热情?是否还会如此的无私?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耕作得多的人,他们会看到,那些耕作得少的,也不是一样的过?他们又何苦如此卖力呢?所以,那个时候,刘易推出了多劳多得的政策。估计,也正是这个政策,才能让新汉朝一路发展到现在,显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欣荣迹象。

但是,一旦有了多劳多得的政策,那么就肯定会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这个,是不可避免的。

以后,富者会成世家世族的趋形,贫者难以获得更多财富的事实。

现在,新汉朝施政方面,有某些地方可能会有失偏颇,在对待一些地方世族方面,有时候会损害到他们太多的利益。治理一个若大的大汉,治理天下,必须要在百姓与世家士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双方都可以共存。

反正,荀家主也很中肯的指出,刘易在新汉朝所施的政策,比如土地收归朝廷重新分配,对许多产业进行垄断,事事由朝廷出钱出力,组织百姓生产什么的。在短时间之内,的确可以收到很好的成效,但是,绝对不会是长久的治国之策。

为了说明这个,荀家主还向刘易举了不少例子,尽显荀家主的学识渊博。

刘易觉得荀家主所说的,的确有点道理,比如,十根手指有长有短,不可能真的做得到大同。同一批人当中,必然会有人优秀有人平庸,或各有所长。新汉朝现在的一些政策,无非就是让那些百姓有机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暂时来说,百姓崇拜刘易,对新汉朝归心,在艰苦的环境所逼之下,暂时能够做得到人人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为大汉朝廷付出,为了他们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可是,当时间一长,人就会产生安逸的心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到时候,就会有人突出,有人泯灭于平凡当中。而那个时候,有才能的人,就会越来越发达,富者愈富,贫者更贫。毕竟,百姓也总不能指望朝廷接济他们一辈子,可以管他们一辈子吧?

这一晚,荀家主与刘易谈了许多,让刘易对荀家主的见识肃然起敬。

现在,这些情况,在新汉朝已经出现。这个时候,那些还没有被新汉朝收复的地方呢,刘易打下来之后,将要如何对那些地方施行更加适应时代地方变化的政策呢?再像以前的那样实行政策,恐怕已经有点不太适合了。

也因此,刘易才能明白,荀家为何会培养得出如此多的人才。

荀家主的话,的确给刘易敲起了警钟。因为有一些问题,怕现在已经出现了。

新汉朝不多不少,已经成立了十来年的时间,这十余年,新汉朝发展得很快,百姓当中的优劣也开始慢慢的突显了出来。

刘易知道一些情况,比如,当初一起的流民,其中有些人,通过了他们的努力,在这十余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了不比一般富户差的地步。甚至,那些有才干的人,已经拥有了不少作坊或者一些商铺。在新汉朝朝廷的思想影响之下,有些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但是,一些百姓。他们依然还是如当初一般,勉强能混一个温饱。这个。就说明人与人之间,还真的是不同的。

荀家主的先知灼见。让刘易记起了后现代期间。刚刚成立了新中国期间。那段时期,刘易觉得与自己刚刚成立新汉朝的时期差不多。那个时期,或者真的可以说是社会大同的一个时期。社会百姓,为了新中国,暴发出了无比的劳动热情,人人万众一心,没有人不人尽其力的。可是,过了十余年,便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刘易虽然对那段历史不是太过熟悉。也并没有专门的去深究过。可是,刘易始终都认为,那场十年的动荡。怕并非完全是上面执政错误的问题,应该还有下面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面的人心发生了一些变化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