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之最艰苦的是哪一年?(2 / 2)

加入书签

最值得注意的是,充满苦难和艰辛的1942年、1943年过去之后,1944年一整年,杨成武的著作只字全无,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直到1944年秋天杨成武去了冀中,眼看着日本侵略者的穷途末路,这才又焕发了创作的高『潮』。仅1945年一年。杨成武留下的有关冀中地道战及作战经验、大反攻的文章有八篇,创抗战八年之最。[]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1

归纳起来,《杨成武军事文选》中,从1937年到1943年,杨成武以狼牙山一分区抗日根据地为历史背景。共创作了十九篇军事著作。这些军事著作,还有这一段不可忽视、更不能缺少的狼牙山区的抗战经历,奠定了杨成武从一个独立团团长,成长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的历史生涯。

反过来说,在1942、1943两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人力和财力的枯竭,都被榨干到了极点。仅拿狼牙山地区的一分区来说,因为人力的匮乏,青壮年的男人都参军了,家里的民兵大都是老弱病残和未成年的半大孩子。一到春耕时间,在田地里走动播种的,几乎都是『妇』女。也因为投入少,田地里的产出也少,本来就贫脊的平汉铁路以西的山区,现在的产出更加贫乏,无力供养在山区驻扎的那些八路军们。八路军的主要粮食来源,都靠从富裕的冀中平原去背粮供应。由于武器弹『药』的匮乏,特别由于兵源的供给到了极限,晋察冀八路军再也无法像1939、1940那两年进行主动的大规模战斗,所以到了1942、1943两年,基本上跟鬼子之间没有多少主动『性』的规模『性』战斗。这就是说。如果不是鬼子进山扫『荡』,可以说八路军跟鬼子之间没有大部队的武力接触。因为战场上有了较多的和平机会,这使得晋察冀、也包括一分区八路军可以趁机在自己的根据地内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

1942、1943两年晋察冀一分区八路军的状况,可以从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的历史著作中看得出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杨成武军事文选》中,1942年、1943年这两年的军事文选中,都各只有一篇。即:《1942年反“蚕食”斗争总结(1942年12月15日)》和《1943年秋季“扫『荡』”中日军战役战术特点及我之收获(1943年12月20日)》,留存了下来。

相比较于杨成武在1942年以前的著作。

1937年有两篇:《腰站战斗(1937年9月26日)》和《冯家沟战斗(1937年10月)》。

1938年有三篇:《浑源战斗(1938年2月19日)》、《抗战一年来战斗与工作总结(1938年6月24日)》和《东、西庄战斗(1938年10月)》。

1939年战事频繁,战果最大,所以那一年有五篇:《三四月份整理训练工作总结(1939年4月30日)》、《大龙华战斗详报(1939年5月28日)》、《塘湖与白堡之线战斗概报(1939年6月3日)》、《易满徐地区20天战斗简报(1939年8月1日)》和《雁宿崖、黄土岭战斗详报(1939年12月14日)》。

1940年有五篇,与39年相同:《1939年冬季反“扫『荡』”战役的经验(1940年1月)》、《关于战术上的机动问题(1940年4月)》、《第一期政治整军的几点经验(1940年6月2日)》、《第1军分区关于“百团大战”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总结(1940年10月29日)》和《1940年冬季反“扫『荡』”作战详报(1940年12月14日)》。

1941年。日本鬼子更换了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上任。接替前一任司令多田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特别是狼牙山地区的一分区陷入到极其被动的反扫『荡』斗争中。这一年杨成武的著作只有两篇:《关于广泛开展游击战与加强基于游击队建设的几点意见(1941年1月16日)》和《浮图峪的伏击(1941年5月1日)》。人们比较感兴趣的1941年秋季大扫『荡』,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和梯子沟突围,杨成武没有专门的案例分析和报告。但杨成武在四十年后的回忆录中。这一部分是作为一分区抗日战争中的重点内容来写作的。

然后是艰苦卓绝的1942年和1943年。杨成武每年各有一篇,都是写作于当年的年底,看来是对晋察冀军区的年终报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