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儿女债(1 / 3)

加入书签

说起来,王义宗真是老夫人的骄傲。

让老夫人觉得可惜的是三子王义浩。

明明小的时候比前面两个兄长都聪明,先生夸的次数最多,长大了心思却不在读书和举业了,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型代表。

这几年随着两位兄长的地位不断稳固,他就更无心仕途。

每日里除了去衙门点个卯,做得最多的就是斗鸡溜狗,或者就是与方氏关在屋里逗趣,小日子倒过得蛮逍遥。

挥手让王秀英姐几个回去受罚,老夫人陷入了深思。

长宁伯府封爵不过十来年,实在是根基太浅,加之是因女人在宫里得了宠才封得爵,在老牌世家以及那些靠军功和子孙鲜血傲立于世的府第眼里是看不上的。

若非有贤王殿下在后面撑着,长子王义诚还算有些本事,次子王义宗更是个能干的,只怕在先帝过世之时,就是长宁伯没落之时。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老夫人喜欢未雨绸缪。

府里哥儿们教导老夫人一向都是交给儿子们去操心,她最多就是时不时督促两句,在儿子们面前提醒几句,不过姐儿的婚事多半就掌握在老夫人的手里。

眼看三房长子尧都十六岁可以说亲了,老夫人也实在不好多说他什么,只好从三太太方氏这边着手,多方提点,却成效不大。

老夫人也只得退而求其次,自己多盯着些三房,看好三房的几个孙子,别让孙子被王义浩给养成纨绔。

儿女联姻是每个世家谋取助力最直接的办法,长孙女的亲事,让长宁伯府继续与皇家绑在一起,虽说依然令人诟病,不过让老夫人欣喜的是两个孩子彼此之间有情,更让老夫人欣慰的是这门情事自成亲以来,就显示出联姻的威力,几年前的篁州赈灾就是一个明证。

若赈灾的主持人非贤王殿下,想必圣上的眼光也不会落在王义诚和王义宗身上。

只从篁州赈灾以后,王义宗就开始大放光彩,觉得圣上倚重,短短五年就从户部郎中升成了户部侍郎。

如今已经代行户部尚书之职,只要不出错,户部尚书之位年内必是王义宗囊中之物。

虽说王义宗只是庶出,并非老夫人亲生子,不过从出生就抱到老夫人身边教养,母子情分与嫡出并无差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