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骨语(2)(1 / 2)

加入书签

这种技术十分繁琐,弄不好还会反噬自身,古云非轻易不用。

他捧着头骨走进存放骨雕的仓库,在工作台上摆了一个古朴的香炉,形状好像一盏烛台。底座是一个木鱼形的多孔铜炉,上面延伸出一个细长铜管,顶端是一个漏斗状托盘。可以根据需要往铜炉里放进不同的药材染料,根据不同时间先后点燃。7kzw.org

他把头骨放在铜炉的托盘中央,挑选几种药材插进铜炉的不同炉舱里依次点燃,烟雾沿着铜管上升,从托盘中央以及四周分散的细孔中不断溢出,穿过头骨从五官的孔穴里蒸腾四溢,这场面看着既诡异又神秘,仿佛正在进行着某种密宗仪式。

那些烟雾开始是淡黄色,随后慢慢转青,又逐渐变成了紫色。头骨就在烟雾中与古云非默然对视,从他的眼窝、鼻腔和齿缝里飘出的烟雾也在不知不觉的钻入了古云非的身体,仿佛通过这种奇异的方式将两人沟通在了一起。

古云非开始能够看见头骨上那些若隐若现,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瘢痕。

在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里,不管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不约而同的对头颅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相信头颅外貌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和性格,甚至还能预测他的命运。早在中国宋代就出版了相关书籍《麻衣相法》,专门用于分析人的面部。而古代的欧洲学者则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颅腔上,发展出了颅相学,一度在19世纪风靡西方世界。后来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相面学和颅相学统统被归类于迷信,遭到了遗弃。人们开始相信环境决定智力水平和性格,直到遗传基因被发现,人们才重新认识到,有些东西确实是天生的。

而雕骨师这种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神秘职业,也吸收了颅相学,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骨语术。

身为雕骨师,不是单纯为了把骨头雕刻成各种形状,更要能通过骨头读懂亡者留下的记忆。所谓“人心既悬崖,雕骨如雕心。”

骨语术通常分为观、嗅、闻、探四个层次。

首先通过观察和气味,来大致判断亡者的基本状况。颅相学把人的包裹大脑的颅腔划分为35个区域。比如,30、34和35三个区域正好位于前额,分别代表comparison、cousality和memory,含义分别为“比较”、“因果关系”和“记忆”。根据现今的医学研究,这里正好是前额叶的位置,掌管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从这一点来说,颅相学也有着相当的科学依据。

那些瘢痕代表着颅相学和基因学所无法预知的人生经历。人的大脑就在这些经历中不断成长,潜移默化的在头骨上留下难以觉察的痕迹。这些痕迹只有积累千万年,才会形成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外表差距,相较而言,区区几十年的短暂生命里,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太过微不足道。若非雕骨师,又有谁能读懂他们意犹未尽的人生呢。

接下来,还要用手指叩击头骨,通过颅腔的回声进一步判断。

一番下来,古云非大致能判断出这颗头骨的主人应该不是从事重体力工作的,智力水平中上,享乐欲望不强,感情热烈,但又比较悲观,同时却有着较强的生存欲。

古云非轻轻“咦”了一声,像这样十分矛盾的人格还不太多见,这种先天形成的特征更多反映出的是父母的情况,看起来这个人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正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中。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让古云非满足,那个和苦无酷似的家伙绝不会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头,如此大费周章的送给他,这颗头骨里肯定还隐藏着某些重要秘密。

古云非打算使用骨语术中的“探技”试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