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剑指东瀛(十五)进退之争(2 / 6)

加入书签

宇喜多秀家把话题转回水军刚才的表态上,问道:“如水大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大筒装船的意义在于大筒足够多,而且战时一定要集中使用才可以发挥?

而我水军目前装备的大筒虽然说起来也不少了,但面对明军水师或者北洋海贸同盟而言则仍然可能居于劣势,因此不如干脆放弃大筒射击,依然使用我水军最熟悉的接舷跳帮作战?”

黑田如水却不直接回答,反而望向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道:“这个问题要问水军的最终研判,我方才只是对海贸同盟轻接舷而重大筒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能说什么,自然只能表示承认。藤堂高虎还补充道:“除了大筒数量相对于明军而言必然处于劣势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我军火药不足。根据计算,如果真的去和明军水师打一场大筒炮战,那么现有的火药储备肯定严重不足,很可能还需要陆师方面为水军提供至少万斤火药方可一试。”

一听这话,所有日军将领纷纷摇头,莫说毛利秀元了,就算宇喜多秀家都直言不讳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今明军陆师新任提督麻贵正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陆师方面压力巨大,火药储备本就可能不足,如何还能匀出这么多来支援水军?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那么我们可以大概算一算,海贸同盟进行一次海战需要耗费多少火药?火药的价格大伙儿都知道,似他们这般,哪里是打仗,这是往海里扔银子啊!”

宇喜多秀家皱着眉头道:“海贸同盟与我们日本不同,明国应该是有硝石矿的,所以我预计他们的火药成本应该比我们日本低廉得多。”

“成本自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我以为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不在于此。”黑田如水沉着脸道:“诸位不妨想一想,自那次安东水军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之后,这十余年来日本哪家水军还有挑战海贸同盟海上霸主的勇气?

莫说整个海贸同盟了,就连他们驻泊在三崎城的那支关东舰队,日本哪支水军敢去挑战?呵,就算是太阁殿下,此前不也只能把‘新舰队’放在大坂湾时刻防备,而不肯轻易派往关东一战吗?

至于德川殿下,他算是日本自太阁以下最强的大名了,可是太阁命他去收复三崎、玉绳两城,他也至今不肯轻动。

说来有趣,由于高务实的蝴蝶翅膀影响,此时的日本水军居然早了两百多年见识到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海上武备的发展方向,只是限于日本的国力,他们最终没能随之做出正确的选择或改变。

其实别说日本,如果不是有高务实的出现,大明即便更早接触并曾经与西洋海军爆发海战,可是在原历史上大明水师的海战思维转向也谈不上多快,甚至给了后世不少人一个印象,就是大明水师思想保守,明明见识到了海军发展的方向却依然固执己见、不思进取。

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明代是东西军事技术开始拉开差距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西学东渐比较兴盛的时代。嘉靖以降,倭寇、海盗、欧洲势力接连并持续侵扰大明,故而为应对海防需要,大明水师其实也经历了两次技术和战术的变革。

德川内府说,就算占据此二城,但关东舰队却能依靠三崎城之岛固守那处海上据点,而后关东千里海防洞开,海贸同盟想打哪就打哪,德川军就算再强也只能疲于奔命,最后生生被拖垮,故只要不能解决关东舰队,则德川家无法对三崎、玉绳用兵。

诸君,这就是海贸同盟为何敢于一战花费那许多火药的原因:一战而换取十余年顺利贸易,那是多大的利益啊,怎么可能会亏?

那么反过来说,在如此巨大的贸易收入支撑之下,海贸同盟削减跳帮战所需的兵力,转而全力加强大筒配备,这又有何不妥呢?兵员每月都要给俸,大筒只要装备上了,只要没打仗,那么之后可不需要花多少钱——无非让大筒手平时做些防锈之类的养护罢了。”

黑田如水这波解释可谓详细,毛利秀元明悟过来,恍然道:“难怪,难怪……我明白了,原先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海贸同盟出航总是成群结队,很少有单舰独行。

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战法限制,其单舰战力很是有限,如果要发挥大筒的威力,则船队规模便是越大越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