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战后波澜(廿四)南宁候!(2 / 3)

加入书签

这里不仅有漠南之战、辽南之战、平定西北、北伐残元这四场大战之功,甚至把平缅一战也给他算上了“运筹帷幄,粮山粟海虽远必至;决胜万里,金珠玉器不减反增”这样的调度之功……呃,后半句大概不止是调度,而是掠夺别国了。当然,名义上那是他向失败的侵略者索要到的赔款,这个嘛……在名义上倒也没问题。

学识、文治、武功无一不出众,无一不超绝。由此说来,高务实简直青史难寻,足可见皇帝对他评价之高。

因此,这里万历天子朱翊钧也小小的“膨胀”了一把,引用了《群书治要·魏志下》中的一句话:“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来概括这些成就。

好在,这话如果是他自己自夸当然过于狂悖,但他这里用得很巧妙,因为他在这前面加了一句:“昔日先帝曾谆谆教导……”,又在后面加了一句:“……今虽不及,勉可告慰。”这样一来,狂悖就不见了,反而显得他异常重视先帝的教导,时刻以先帝期许为己任,而如今总算有了些成绩,可以来告慰父皇——这,又是孝道的绝佳体现。

不得不说,朱翊钧的这番操作,连高务实都只能翘起大拇指说干得漂亮——不愧是自己十年的同窗,那脸皮之厚、运用之妙,着实已经融为一体,堪称炉火纯青。

祭太庙的第二步不是奠玉帛,而是“奉册宝”,现在宝册已经端了出来,可见不会错了。如果真要再稳妥一点,那就看下一曲奏的是什么乐。

此时高务实也跟着礼官的唱喏随之念祷祝词,这个祝词很长,一句一句要念很久,此处便不细说。等到祝词逐句逐句念完,仪式正式进入下一步,奉宝册之礼官直接将宝册往北进献——但问题在于此处不是太庙,高务实也很好奇他们要怎么做。

结果倒真是有些新意,众礼官朝着太庙方向早已搭建的一排香案遥遥献上宝册。高务实虽然离得远,但估计香案上都有大明历代皇帝的灵位。这……或许算是朱翊钧把祖宗们请出来阅兵了吧,这没准还真是建国以来的头一遭。

而此时的乐曲也已经换了,所奏为《熙和之曲》,完美符合祭祀太庙的用乐。

后续的程序依旧异常复杂,同样无须详述,总之接下来的六奏如下:进俎,《凝和之曲》;初献,《寿和之曲》、《武功之舞》;亚献,《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终献,《熙和之曲》、《文德之舞》;彻豆,《雍和之曲》;送神,《安和之曲》。

流程走完,高务实起身,手捧虎符、关防等物走向皇帝缴还。皇帝这会儿已经从跪到麻木的状态下恢复过来,春风满面地将之前定好的礼仪给乱了套——本来按照礼部定的流程,他应该在点将台上等高务实在台下缴还象征兵权的信物,然后皇帝夸他一句,继而由司礼监代宣封赏圣旨。

可是朱翊钧之前答应得好好的,临到这会儿却不照办,而是在高务实走过来之后便一脸笑容地从台上走了下去,当场将高务实亲手扶起,又把自己的披风解了下来披到高务实背上。

这一长串流程走完,所有人都已经跪到麻木了,像是许国之类年近七旬的老臣更是跪得颤颤巍巍、东摇西摆,但却无一人敢中途罢礼,甚至不敢让人搀扶——也没人敢去扶。

朱翊钧本人看起来也不好受,他历来有“足疾”,很多祭祀都是派勋贵、阁臣代祭,这一次毫不奇怪地跪得满头大汗。他能享受到的唯一优待,大概就是礼毕之后有司礼监的太监们飞快爬起来搀扶他起身。

方才的祝祷词中有一段是由礼官代皇帝念圣旨,圣旨写的则是本次祭祀的原因和理由。这里也有异于往常之处,那就是祭太庙作为儿孙晚辈皇帝祭祀祖宗皇帝的大典,圣旨中通常是以晚辈身份向祖宗报告自己的成绩,其中即便提到臣子,也只是不点名的一笔带过。

然而这次不同,高务实发现自己的名字直接光明正大的出现了三次,分别说了三点:学识、文治、武功。

学识没得说,着重指出他是大明朝二百二十四年以来唯一一位六首状元;文治则重点说了他“继文正公遗志”治理财政弊端,使得朝廷岁入于去年首达开国之最;武功方面则更是今日大典的重中之重,详细历数了他出仕以来的历次大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