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青年文摘》联合编委会(3 / 4)

加入书签

他在这方面控制的比较严格,有很多个笔名,打算承认的只有两个,林晓光和长安君,《青年文摘》出了三期,他只认《白桦林》这篇小说和这首歌曲。

其他的一概不认。

《青年文摘》十一月刊发行,《未名湖》十一月刊也发行了,时间还在《青年文摘》之前,不过并没有歌曲之类的,大概是不屑于跟风吧。

现在在准备《青年文摘》十二月刊。

这时,读者协会内部终于统一意见,决定和清华文学社共同发行《青年文摘》。

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文学评论班要出墙报,于是卢新华同学就创作了这篇《伤痕》,作为墙报稿。

随后,《伤痕》引起全校学生观看,许多人边看边流泪,《文汇报》的编辑从复旦大学老师那里听到这事,便要来手稿,详细阅读后准备发表,但是,编辑部内部有不同意见。

两个月时间,在尚海、北平文艺界广泛、反复征求意见时,卢新华同学将《伤痕》寄给《人民文学》,但被退稿,就在这时,《文艺报》总编辑支持发表。

终于,78年8月11出版的《文汇报》以一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伤痕》。

《班主任》与《伤痕》就这样与广大读者见面。

二十多个学校读者协会的代表,和清华文学社的人,齐聚一堂,在这里商量十二月刊的事。

前者是揭露青少年所受心理创伤,后者揭示特殊时代下的家庭悲剧。

如果说78年的文艺界有什么绕不过去,那就是《伤痕》。

所以林晓光也创作一篇伤痕文学类的短篇小说。

虽说不能与横空出世的《伤痕》相提并论,但在北平高校大学生圈,却同样造成不小的轰动,影响范围只比《白桦林》略小,但影响深度只强不弱。

当然作者署名的时候,写得是佚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