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香港商报(3 / 3)

加入书签

今年1978年,还没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改革开放,更没有一切向钱看,思想方面,虽然在悄悄放松,但一时半刻,人都有顾虑。

明报也就算了,香港商报这种佐派报纸,这不是找死吗?

想通这一点,他才体会到商报编辑部和傅老师的用心良苦,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唉,再忍一两年吧。

“傅老师,谢谢你,我以后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稿费多少,其实无所谓啦,要不是吃不饱,我也不会写小说赚钱,你知道的,我现在正长身体。”

“其实钱不钱的,真的无所谓,我对钱没有兴趣。”

林晓光当然知道这一点,别的不说,,街上行人的穿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渐渐多了颜色,这无疑印证着这一点。

就拿高考入学的事来说,清北有不少学生入学了。

时代已经在悄悄改变,林晓光嘿嘿一笑。

“去年十月,国家出版局恢复稿酬,著作稿千字2元到7元,翻译千字1元到5元,电影故事片剧本也有1500元,作家的春天到来,我这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响应国家的号召,不算出格吧?”

傅老师反问:“那你怎么不向《人民文学》和《人民电影》投稿?”

“算了,别贫了。”傅老师递给他一个白眼:“你还是想想你那九千港元,怎么汇过来吧?这里面问题可大了。”

……

“香港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嘛?就不要分得那么清楚了。”事情搞定,林晓光心情大好。

“你自己也说了,别人千字2元到7元,人民币,按现在官方汇率算,1.5元人民币兑1美元,1元人民币兑5港元,你千字三十港元,相当于六块人民币,你比贺敬之、柳青、王蒙也差不了多少啊。”

林晓光听她这样一说,才想到这事果然不简单。

既然香港商报是佐派报纸,办事规则都会受内地方面约束,他一个大陆人,如果给他千字三百港元的稿费,换算过来,也就是千字六十块人民币,比这年头的文艺界大佬不知道高多少倍。

“要不,做一个对钱没有兴趣的人?”林晓光想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