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1章移植问题,风帆进化(2 / 5)

加入书签

可是不知道是因为技术保密的原因,还是说战乱所致,一直到了唐代,因为大运河的需求,车船才比较明确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车船的近前的时候,斐潜才真切感受到了船的大小。怎么来说呢,华夏人么,就是喜欢又大又白,呃,又黑又长,嗯,反正就差不多这个意思就是了。马钧也秉承了华夏的优良传统,虽然说是实验作,但是一点都没有模型化的意思,也是造得相当大。

斐潜有些大概的印象,当年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福船和哥伦布的船的对比,简直就像是姚哥和长江哥站在了一起似的,足可见华夏人对于『大』的追求。

只可惜的是那个该死的兵部尚书……

斐潜吸了一口气。

因此,华夏这些科技传承的尴尬就出现了,懂得做的人呢,不懂的说,懂得说的人呢,未必懂得写,懂得写的人又不懂如何做,因此在历史记载之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容易混淆的量词和描述,最终云里雾里混沌不堪。

如果说只是造一两个小模型,那么骠骑将军府后院的池子也就代替上够用了,但是如果说要做一比一的实体性研究,那么将军府的空间就太小了。因此斐潜就将昆明湖的一角围了起来,专门用来给马钧来做轮船研究。

一到了昆明湖这里的造船工房,便是被各种木头包围了。

『船桅当用直杉木,船梁船枋用楠樟,浅板用杂,舵需用榆,关棒亦用榆,船橹用桧,桨当用高山之栎……』马钧一边领着斐潜和黄月英前行,一边对着两边堆积的木材讲解道,『闻珠崖有奇木,材质细腻,光滑紧密,重且耐渍,干之不裂,浸则不腐,奈何不得也……』

『哦……嗯……』

如果将来要控制江南,水军自然必不可少,与其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来想着要组建水军,那还不如早一些的未雨绸缪。

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不惦记着孙十万,那么想要对于交趾有更好的控制力度,也是一样需要一只能够从川蜀到交趾的水军部队,再次打通当年马援进交趾的水路,承担转运人马和物资的重任。

斐潜只能发出一些有听没有懂的声音来附和着,装出一副内行的模样来。毕竟马钧所指的木材,斐潜大多数都辨认不出来,只是知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后世一些模拟经营类的游戏已经是够良心了,否则真的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要造一艘轮船,就要十几种不同的木材,然后卡在某一种木材上眼睁睁的就是造不出来,那么玩三国的玩家怕是不当场疯掉才怪……

再往前走,便是已经做出一个实体来的车船。

历史上的车船,大概最早出现在东晋末年。《资治通鉴》之中所记载:『王镇恶率水军自河入渭以趋长安……镇恶溯渭而上,乘蒙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见舰进而无行船者,皆惊以为神……』

虽然这个描述当中并没有直言车船,但是『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见舰进而无行船者』,则是说明了当时没有人看见有桨,所以看到船无桨自行,便十分吃惊。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东晋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将踏轮隐藏起来的技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